第(1/3)页
就算大事不成,变成南北对峙,齐玄素成事也是几十年后了,那是李长歌须要考虑的问题。
这个判断不能算错,按照正常发展,齐玄素会被姚令抹去自我意识,成为姚令的傀儡,皇帝自然不必去研究一个将死之人,而是要研究姚令这个道门第一人。
可谁能想到,姚令一步走错,被七娘背刺,再加上玄圣的后手,竟然让齐玄素这个弃子取代了姚令,成为秦权殊的主要对手。
秦权殊也只能临时补课了,关于齐玄素生平的有关资料,早就摆在了皇帝的龙书案上,他不止看过一遍。
可单纯从文字上来看,未免太过单薄苍白。在秦李联盟中,与齐玄素打过交道的人不算少,李若水和李天贞都能算是,只是那时候的齐玄素还很年轻,甚至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大掌教,与如今的大掌教齐玄素在想法和处事上相差太多,不具备太多参考价值。
再有就是清微真人、李朱玉、李长歌,他们与位居高位时期的齐玄素接触较多,只是皇帝与清微真人关系微妙,最终还是选择亲自询问李长歌。
李长歌给出回答也很有意思,没有太平道的太平道这一套。
至于齐玄素说的那段话,倒是很真诚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他已经把自己的执政理念说出来了。
弱小时免不得要封官许愿,名为团结,实为赎买,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。
可强大之后,就不能这么干了,因为拉拢赎买这一套搞不下去了,道门的发展脚步逐渐停滞,没有多余的利益,割来割去差不多已经是极限,再割让利益就要逼反自己的底层基石,必须要转向。就算船大难调头,也得硬来。
只是有些人的思维形成定势,脑筋陈旧,思想僵化,反应过慢,乃至于形成路径依赖,教条主义。导致不能及时察知这种变化,不分析事物的变化发展,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,只是生搬硬套过去现成的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,不能及时调整策略方向进入合作共赢的第二阶段,还是一味赎买。
第(1/3)页